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南懷瑾-鴻福與清福

清福:一日清閒一日福
南懷瑾說:紅塵裡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鴻福。……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
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要說一個人一生不愁吃,不愁穿,有錢用,世界上好地方都逛遍,誰做得到?地位高了,忙得連聽金剛經都沒有時間,他那裡有這個清福呢?所以,清福最難。
說到“清福最難”,南懷瑾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每天半夜跪在庭院燒香拜天。這一拜就是三十年,非常誠心。有一夜,他又在拜天,感動了一位天神。天神於是現身,站在他前面,通身光亮。還好,這個人沒有被嚇倒。只聽天神說:“你天天夜裡拜天,很誠懇,你要求什麼快講,我馬上要走。”
這個人想了一會兒,說:“我什麼都不求,只想一輩子有飯吃,有衣服穿,不會窮,多幾個錢可以一輩子遊山玩水,沒有病痛,無疾而終。”
天神聽了說:“哎唷,你求的這個,此乃上界神仙之福;你求人世間的功名富貴,要官做得大,財發得多,我都可以答應你,但是上界神仙之清福,我實在沒法子給你。”
南懷瑾先生講古人拜天這個故事的目的,在於說明清閒之福的難得,難到只有神仙方能消受。清福之難得,在於“清福”是樸素之福,閒適之福,淡雅之福,簡單之福;而“鴻福”則正好相反,是奢華之福、繁忙之福、喧鬧之福、複雜之福。
多少人享得起前半生的“鴻福”,卻享不了後半生的“清福”。
為什麼?因為世人往往沉迷於世事,“非名不是福,惟錢才是道”,爭名奪利久了,日熏月浸,深陷難拔,到了享“清閒”福的時候,卻不知其貴,反為所累了。因為這種難得的“清閒”讓他感覺好像被社會上的人忘掉了,又怕被人家看不起。他會不停地想:哎呀!
沒有一個人遞一張名片來看我;哎呀!都沒有人發個請帖來給我;哎呀!也沒有人打個電話問候我。於是,他就會覺得自己好悲哀……其實,他這是有清福不會享。所以,南懷瑾先生才會說“清福是神仙之福”,世人難以消受。
1. 青壯年時期,學會忙裡偷閒
清閒與清福是孿生姐妹,與繁忙卻是對手。人生正值青壯年之時,正是繁忙人生時期,要享清福,就要學會忙裡偷閒。古人曾有一句詩:“難得浮生半日閒”。
所謂“浮生”,即漂蕩不定、失卻根本。此句意謂浮於人世間名利權勢之場,熙熙攘攘、忙忙碌碌,即使半日之閒也頗為難得;又有古詩云:“偷得浮生半日閒”。“偷”即忙裡偷閒之意。這句詩較之前句,境界就高了許多,知道有個“閒”字為福而可偷。
現代的人們,常常為了各種“福氣”而奮鬥忙碌著,彼此見面的問候語都變成了“最近忙什麼呀?”於是有人回一句:瞎忙唄!如果真是瞎忙倒罷了,偏偏這瞎忙之中卻帶有極強的目的性。若能忙出個期望中的結果還皆大歡喜,若忙不出個一二三四,失意的悲哀就會隨之而至,人生也更加迷茫了。
然而,這世間,往往“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且“少時只為欠功夫,到老方知半由天”。有好些的事情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既然萬事不由人,又何必忙得如此辛苦,不如學會忙裡偷閒。
2. 老年時期,懂得享受清閒
人的一生,除為基本的生計之外,還要為名、為利、為權、為勢,為各種需要而忙碌著。而且常常是忙碌的時候想閒不得閒,到了真閒下來的時候,卻又覺得空落落的。尤其到了老年時期,退休了,繁忙沒有了,寂寞卻上來了。因此這時要學會享受清閒。
享受清閒,需要一種境界,一種參透事理的心態。清閒不同於寂寞,也不是簡單地歇著。“清閒”的“清”有寡欲之意,即放下,不粘連,不執著。學禪者說:“打破、放下、自在。”特別到了老年,清閒更有了實際的人生意義。安度晚年,何以能安?自在。如何自在?打破。
如何打破?放下。如何放下,知足。如何知足?知天命而不惑也!清閒來之不易,請珍惜這一段休閒時光,反省這一生所為,存天道、知事理、惜光陰、淡所欲、知滿足、貴清閒,為所為。
**********轉寄郵件**********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