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圖片編輯&文字原創by"正面思考"
在我小的時候,曾經立下過志願,希望將來長大之後,能夠開一所孤兒院,幫助那些沒有父母的可憐孩子。長大後,當有了賺錢的能力,總會時常上郵局劃撥捐款給慈善機構,希望盡自己的一份棉薄之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樣的事做了好多年,直到嫁為人婦而移居美國之後便停止了。原因無它,只因為,錢不是我賺來的,我得尊重另一半的意願,也得量力而為。這幾年,我們的家庭經濟狀況漸漸寬裕,另一半也同意每年捐款,雖然金額不多,但總算也是一份心意。因為,我們的為善之心從未停過。
女兒五歲的時候,我開始帶著她至每個星期一天,為數三個小時的中文學校上中文課。剛開始的前幾年,因為學校規定需要陪讀上課,我自願性的擔任班媽的角色,幫忙老師做些班上的雜務,及負責舉辦活動時的工作分配與聯絡事項。往後幾年,女兒不再需要陪讀時,我便開始參與了家長會,擔任起義工家長的工作。
因為在中文學校待了多年,人脈開始漸漸廣闊,也認識了此區大部份來自台灣的家長。義工家長做了數年之後,有一年,我也被推選為家長會會長。當時的我,除了受寵若驚之外,考量著自身能力與家庭因素,因而推拒這份工作,認為自己無法擔當重任,但是卻承諾著,會繼續為家長會擔任義工媽媽。
沒想到,我的推拒卻引起軒然大波,惹來許多人對我產生不滿,而其中,最憤怒的,當屬前一期的家長會會長。對方並不在意我推拒的原因,與考量的家庭因素,也沒有體諒與瞭解,只一味的指責我自私與不願貢獻的心,甚至用極其無禮與蠻橫的態度對待我。
當時的我,被一堆異樣的眼光看著,也讓自己產生了對義工工作的質疑。我思考著,所謂的義工,不就是發自內心去做,量力而為的貢獻出一己之力的事嗎?曾幾何時,這樣本因發自內心,而隨喜去做的好事,卻成了一種被勉強的責任了?是人們的思考方向偏頗了,還是事件本身被扭曲了它原有的意義?
多年前,我曾經在報上讀過一則新聞,其內容大致上是說,有一位家庭主婦為了當志工,做出貢獻,本末倒置的棄家庭事務與親情於不顧,每天至慈善機構擔任志工,還將大部份的家庭收入捐獻出去,直到家庭出現問題,親子關係緊張、對立,旁人還是無法勸說她及時回頭。因為,她堅持自己是在做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只是,回頭想想,當她的孩子需要她的時候,她正忙著幫助別人;當家庭經濟狀況陷入困境的時候,她將家庭收入拿去捐獻。
我思考著,在她口中所謂的善事,其衡量點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如果,連最基本,自己的家都顧不了,做了再多的善事又有何用?
這樣的事,我相信在社會上的某些角落裡,正持續的上演著。
本來,為善這種事便是一種發自內心所為之事,幫助了別人,自己也受益於內心的感動。但如果善心是被他人勉強而做的,便已經失去它原有的意義了。當我們為善之餘,應該以自身能力為考量,貢獻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時間、金錢與精力,再集合眾人的力量,各司其職,讓做善事成為是眾人合體的一種有意義的事。
而且,在為善之餘,也應該以同理心去理解他人的難處,而非只是滿足「做善事」這三個字所帶來的人情包袱,硬是勉強自己,強迫別人去做,那種被勉強而來的責任感,只會讓人對做善事感受到退卻的想法。因為,這中間的過程充滿了許多被勉強的不愉悅,而由不愉悅的心所做出的善事,無法發自內心做出貢獻,更感受不到從內心所感受的助人的快樂,究竟還能算是善事嗎?
********轉寄郵件********
********轉寄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