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室外大型音樂會 好聽好看 觀眾多但秩序良好 人民水準很高 ! 有空慢慢欣賞 要看到最後一幕喔 !
2012年9月21日 星期五
嚴長壽的親身故事
嚴長壽的親身故事~很感人~以前傳過 再看無妨!
1. 擁抱天空下的星子
去年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了一本我的書,寫信人希望我能幫她在書上簽名,並且寫幾句鼓勵的話,因為她要把這本書送給另一個人。
我被她的信吸引住了。她說她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平常工作時間較忙,就把女兒送到安親班給老師帶。安親班裡有個五十幾歲的女老師,是一個有教育熱忱又很有愛心的人,老師非常疼愛她的女兒,就像親孫女一樣照顧,讓她感到很放心、很安慰。
有一天這位老師請假沒上課,後來輾轉得知她得了腦瘤,這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就馬上去安慰她。 人生的道路上有千百個轉,兩個非親非故的人,竟然在不同的轉折點上,找到了生命的共鳴。
那一天,她們聊到抱頭痛哭。有感於這位老師為自己女兒的付出,這位媽媽就對老師說:「以前你照顧我的女兒,現在請你把我當作你的女兒,換我來照顧你。」這位曾經在榮總工作過的媽媽,於是每回陪著生病的老師去醫院看病。
接下來的日子,這對忘年之交就像親人一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後來有一次閒聊到閱讀,才知道她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是我的忠實讀者。 這位媽媽心中就有了一個主意,她想給這位老師一個意外驚喜,送她一本我的簽名書,讓她在病中得到安慰與鼓勵,於是就寫了這封信給我。
看完這位母親的信,我的心馬上熱起來,我感動於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慈悲,老師愛護學生如同孫女、媽媽照護老師如同母親,我們的社會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互相親密、互相扶持的力量?於是我不但寄回我的簽名,我自己也想給這位安親班的老師意外驚喜和鼓勵。
我回信告訴這位母親,我說我覺得單單一本書好像是不夠的,能不能讓我也來加入驚喜行列,由我作東,請你們一起到台中亞緻酒店住宿一晚,當晚我也會出現,然後我們一起有個晚餐約會。 這位母親立刻又回信給我,她說她從來沒想到只是因為一封信,我竟然就給她這麼大的驚喜與力量。其實我想告訴這位母親,她才是了不起的。我不過是花一天晚上的時間陪她們,而她付出的豈只時間而已。
後來因為老師治療腫瘤必須開刀並接受化療,我們好不容易才敲定了時間。見面的那天,我依約驅車前往台中。我的心裡其實帶著一個小小的黑影。那是剛剛得到消息,因為我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隔日將有立委帶著花蓮的鄉親北上到亞都飯店來舉牌抗議。 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比舉牌更激烈嗎?我不知道。直覺告訴我,這樣一個約會,我不能缺席,即使隔天有許多紛擾的事等待著我去面對,但是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呢?
我跟這兩位母親見面,表面上像是我在鼓勵她們,可是我心裡很清楚,被鼓勵的人是我,她們跟我分享她們的心情,分享她們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信賴,這些豐厚的情感,她們毫不吝嗇的給予我,讓我感動。 她們幫助了我,讓我看到人心之間真誠對人的一面,也讓我覺得我的生命更有意義,當我還有一些殘餘的價值可以付出的時候,就應該堅持去做對的事。
我看著她們的笑容,即使知道隔天我會看到為了蘇花高、某些不同立場人物的表達,但她們的笑,讓我覺得世界還沒那麼悲觀,即使是面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也還值得多付出一些寬容與體諒。
2.丈夫的眼淚
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我到災區去做了幾次演講,除了談到如何重新包裝南投,振興當地的觀光產業外。最重要的是,我覺得發生這樣的災難,人們最需要的是關懷,所以我想去跟災民們站在一起,鼓舞他們。
演講之後,有一位災區母親寫信給我,她說因為聽了我的演講,所以想看我的書,她去書店找到了,但站在那裡卻猶豫了。 一隻手捧著書看,一隻手在口袋中掙扎著,那裡是一家人的生活費,買書是多麼奢侈的浪費。一次一次她走進書店,站著閱讀,然後離開,最後才靠著每日省下的一點點菜錢,終於買了書。 (很久以後,新聞報導某家百貨公司門前,有一群為了搶買名牌包包的民眾竟然打架、踐踏,甚至送醫。我突然想起在台灣地理中心曾經有一位母親,面對著殘破家園,她在生活糧食與精神糧食之間,躊躇又徘徊的身影……)
她寫給我的信,字跡清秀,工工整整,足足有六七頁長,說著她自己的故事。她說她先生是農專畢業的,她自己則是高中畢業,還有一雙兒女,一起經營家裡留下來的茶園,生活恬淡平實,不忮不求,她以為,生命應該會這樣好好的走下去。沒想到夜裡的一場天搖地動,震碎了一切。 她的房子全垮了,茶園灌溉用的水塔也倒了,更不堪的是整片茶園橫切裂開來一個地縫,一切都完了。什麼都沒有了。
不得已,他們只好到臨時搭建的組合屋住了半年。之後,政府撥放補助,於是他們想回到原來的地方從頭做起,重新再來。但當時補助錢不多,他們必須貸款,再跟朋友借了一些錢,才把房子蓋起來。原本在餐旅學校讀書的女兒,很懂事,因為經濟因素休學,到溪頭的米堤飯店打工,多少補貼一些家用。心傷仍在,但他們很努力的一點一點縫合。正當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希望,沒想到 地震的餘悸猶存,颱風又來了。
二○○一年的桃芝颱風,從花蓮秀姑巒溪登陸,橫掃花蓮後,越過中央山脈,一路撲向南投。連續六個小時的豪大雨,引發嚴重的土石流,瞬間吞沒了屋瓦房舍、農田林地,帶走兩百多條人命。 又是一夕之間,女兒打工的米堤飯店被巨大的土石流淹沒,接著他們重新蓋好的家又垮了。重建家園的夢又破了、碎了。什麼又都沒了,還留下債務。 那天清晨,她看見她先生站在已經傾倒的家的後院。一個大男人眼淚一直掉一直掉,然後自己擦眼淚,手一擦,眼淚又掉了更多……。
她在信中說,作為他的妻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她說:「總裁,可不可以請你幫我寫封信給我先生,給他一些鼓勵。」 這封信看得我熱淚盈眶,立刻就寫了回信。我跟她的先生說:「你或許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人,失去了家,失去了事業,失去了許多有形的財產,但是我卻也看到了你擁有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都得不到的富有。你擁有這樣一個懂事的女兒,願意為了家庭放棄學業;你更有一位這麼體貼的妻子,她如此關心你的感覺,深怕你無力振作,希望我來鼓勵你,希望帶給你希望與力量。」 面對命運那樣無情摧殘的這對夫婦,我的信多麼卑微。
我們落榜、我們失戀,我們被上司構陷、被同儕排擠,我們志不得伸、我們一分努力得不到一分收穫,我們頹廢了、就要放棄了。 但是我們不曾想過,有一家人被命運的手操弄著,在黑暗中連續兩次把根都拔除,那樣的挫折如何承受?就連對他們敞開心肺大喊一聲加油,都會被淹沒在滾滾的巨流中。
盡我的力量有時間便寫信,看到國外好的茶葉產品就寄給他們參考。我沒有想像到的是,幾年的光陰過去,這家人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他們不但又一次重建了家園,也重建了茶園。在裂縫的土地上,長出了向陽的新茶。
不時我會收到他們寄來新採成的茶葉,這家人正朝著精緻產品的方向努力。沏一壺茶,一心二葉在滾燙的水中緩緩舒展,我的心又一次熱了起來。他們一定不知道,他們是我心目中的天使。
3.天使小孩
關於九二一,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我因為手汗的症狀,到醫院做胸腺的開刀,一大早開刀房的門口就有很多人在等待,有些是等著開刀,有些則是一臉焦急的家屬等待自己親人開刀的結果,那時我太太陪著我。等我進了開刀房後,我太太看到有位母親在一旁不停地掉眼淚,看著一個年紀很小的小女孩被送進了開刀房。 我太太忍不住就去安慰那哭泣的母親,原來小朋友得到的是一種罕見疾病,一開始肌肉無力、肌腱的反射緩慢,最後肌肉一點一點的消失,直到骨化。
等到我從開刀房被推出來到病房,全身麻醉漸漸退去,呼吸時傷口還非常疼痛,我太太就急著告訴我,剛才在開刀房外遇見的事。 她說:「等你稍微好一點,我們一定得去探視隔壁病房的母親和小女孩,看看能否幫上什麼忙。」
隔天,我可以下床了,就忍著痛,跟她一起去探視。我看著那鎮日守著孩子的母親,擔憂疲累全都寫在臉上。我想既然是這麼罕見的病,除了已經有的治療,也許可以嘗試多方諮詢第二個意見的診治,而且她們家不在台北,車程奔波格外辛苦,就提出建議,安排她們住到亞都飯店,並請託我熟識的醫師幫忙做了深入的檢視。
這樣在幾位不同醫師的聯手下做了幾次醫療,雖然沒有使小妹妹的肌肉完全恢復。但幸運的沒再惡化,她們也就回去了埔里的家,之後很久沒有聯絡。
然後九二一地震發生了,地震那天晚上,我心裡頭立刻想起了在震央的她們,我試著打電話到她們家,但已經沒有人接電話,我只能暗自祈禱希望她們母女平安無事。地震後大家忙著救災,九二一不是中部人的事,這塊土地上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那時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的蘇國垚總經理跟我聯繫,他說災區缺乏食物,於是我就快速集合了台北的旅館業,把所有的救災物資集合到濱江公園,叫了好幾輛卡車,火速運到中部,然後由蘇總押車,深入災區發送。 當飯店同仁在那邊照料災民用餐,其中有位災民看到蘇總,就問他: 「你是亞都飯店的人嗎?」蘇總說:「是啊是啊……。」 那個人黯然的說:「我認識嚴總裁,你可不可以幫我告訴總裁,我的小朋友在地震時被壓死了……。」
我接到消息,一時之間無法言語。我想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好不容易逃過病痛,卻躲不掉天災。這小女孩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等到又過了一些日子,有一次我到台中的大學演講,演講結束,正在幫同學們簽名的時候,突然其中有位女同學拿了一封厚厚的信交給我。她很客氣地說:「嚴總裁這個請你等一下看。」當時還有學生在排隊,我也沒多想,就將信收到口袋裡。 等我上了車離開學校,猛然想起這封信,連忙翻出來閱讀,原來交給我這封信的女孩竟然是那個小妹妹的姐姐。
她說:「嚴總裁,我妹妹已經變成天使了,但是我很想告訴你我們從來沒機會說的話,我媽媽跟我的家人都非常感謝你,感謝你對我們的關懷 … …。」我的眼眶紅了!我自認為什麼都沒做。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我們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當你看到因為你伸出的一隻手,也許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是你所得到的竟然這麼多,你自己是最大的受惠者。
這並不是說因為你得到別人的感謝而覺得受惠,而是在同為人類的處境,我們必須共同創造人性美好互動的可能,我們同情、我們慈悲,當我們肯繼續對人付出關懷,這種美好就會存在,如此我們的社會就永遠會有希望,會有未來。
**********轉寄郵件**********
1. 擁抱天空下的星子
去年我收到了一封信,信中附了一本我的書,寫信人希望我能幫她在書上簽名,並且寫幾句鼓勵的話,因為她要把這本書送給另一個人。
我被她的信吸引住了。她說她是一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平常工作時間較忙,就把女兒送到安親班給老師帶。安親班裡有個五十幾歲的女老師,是一個有教育熱忱又很有愛心的人,老師非常疼愛她的女兒,就像親孫女一樣照顧,讓她感到很放心、很安慰。
有一天這位老師請假沒上課,後來輾轉得知她得了腦瘤,這位三十幾歲的媽媽就馬上去安慰她。 人生的道路上有千百個轉,兩個非親非故的人,竟然在不同的轉折點上,找到了生命的共鳴。
那一天,她們聊到抱頭痛哭。有感於這位老師為自己女兒的付出,這位媽媽就對老師說:「以前你照顧我的女兒,現在請你把我當作你的女兒,換我來照顧你。」這位曾經在榮總工作過的媽媽,於是每回陪著生病的老師去醫院看病。
接下來的日子,這對忘年之交就像親人一樣,互相扶持,互相照顧。後來有一次閒聊到閱讀,才知道她們還有一個共通點,她們都是我的忠實讀者。 這位媽媽心中就有了一個主意,她想給這位老師一個意外驚喜,送她一本我的簽名書,讓她在病中得到安慰與鼓勵,於是就寫了這封信給我。
看完這位母親的信,我的心馬上熱起來,我感動於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愛與慈悲,老師愛護學生如同孫女、媽媽照護老師如同母親,我們的社會缺少的不就是這種互相親密、互相扶持的力量?於是我不但寄回我的簽名,我自己也想給這位安親班的老師意外驚喜和鼓勵。
我回信告訴這位母親,我說我覺得單單一本書好像是不夠的,能不能讓我也來加入驚喜行列,由我作東,請你們一起到台中亞緻酒店住宿一晚,當晚我也會出現,然後我們一起有個晚餐約會。 這位母親立刻又回信給我,她說她從來沒想到只是因為一封信,我竟然就給她這麼大的驚喜與力量。其實我想告訴這位母親,她才是了不起的。我不過是花一天晚上的時間陪她們,而她付出的豈只時間而已。
後來因為老師治療腫瘤必須開刀並接受化療,我們好不容易才敲定了時間。見面的那天,我依約驅車前往台中。我的心裡其實帶著一個小小的黑影。那是剛剛得到消息,因為我反對興建蘇花高的態度,隔日將有立委帶著花蓮的鄉親北上到亞都飯店來舉牌抗議。 會發生什麼事情?會比舉牌更激烈嗎?我不知道。直覺告訴我,這樣一個約會,我不能缺席,即使隔天有許多紛擾的事等待著我去面對,但是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呢?
我跟這兩位母親見面,表面上像是我在鼓勵她們,可是我心裡很清楚,被鼓勵的人是我,她們跟我分享她們的心情,分享她們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與信賴,這些豐厚的情感,她們毫不吝嗇的給予我,讓我感動。 她們幫助了我,讓我看到人心之間真誠對人的一面,也讓我覺得我的生命更有意義,當我還有一些殘餘的價值可以付出的時候,就應該堅持去做對的事。
我看著她們的笑容,即使知道隔天我會看到為了蘇花高、某些不同立場人物的表達,但她們的笑,讓我覺得世界還沒那麼悲觀,即使是面對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也還值得多付出一些寬容與體諒。
2.丈夫的眼淚
九二一大地震過後,我到災區去做了幾次演講,除了談到如何重新包裝南投,振興當地的觀光產業外。最重要的是,我覺得發生這樣的災難,人們最需要的是關懷,所以我想去跟災民們站在一起,鼓舞他們。
演講之後,有一位災區母親寫信給我,她說因為聽了我的演講,所以想看我的書,她去書店找到了,但站在那裡卻猶豫了。 一隻手捧著書看,一隻手在口袋中掙扎著,那裡是一家人的生活費,買書是多麼奢侈的浪費。一次一次她走進書店,站著閱讀,然後離開,最後才靠著每日省下的一點點菜錢,終於買了書。 (很久以後,新聞報導某家百貨公司門前,有一群為了搶買名牌包包的民眾竟然打架、踐踏,甚至送醫。我突然想起在台灣地理中心曾經有一位母親,面對著殘破家園,她在生活糧食與精神糧食之間,躊躇又徘徊的身影……)
她寫給我的信,字跡清秀,工工整整,足足有六七頁長,說著她自己的故事。她說她先生是農專畢業的,她自己則是高中畢業,還有一雙兒女,一起經營家裡留下來的茶園,生活恬淡平實,不忮不求,她以為,生命應該會這樣好好的走下去。沒想到夜裡的一場天搖地動,震碎了一切。 她的房子全垮了,茶園灌溉用的水塔也倒了,更不堪的是整片茶園橫切裂開來一個地縫,一切都完了。什麼都沒有了。
不得已,他們只好到臨時搭建的組合屋住了半年。之後,政府撥放補助,於是他們想回到原來的地方從頭做起,重新再來。但當時補助錢不多,他們必須貸款,再跟朋友借了一些錢,才把房子蓋起來。原本在餐旅學校讀書的女兒,很懂事,因為經濟因素休學,到溪頭的米堤飯店打工,多少補貼一些家用。心傷仍在,但他們很努力的一點一點縫合。正當一切似乎都有了新的希望,沒想到 地震的餘悸猶存,颱風又來了。
二○○一年的桃芝颱風,從花蓮秀姑巒溪登陸,橫掃花蓮後,越過中央山脈,一路撲向南投。連續六個小時的豪大雨,引發嚴重的土石流,瞬間吞沒了屋瓦房舍、農田林地,帶走兩百多條人命。 又是一夕之間,女兒打工的米堤飯店被巨大的土石流淹沒,接著他們重新蓋好的家又垮了。重建家園的夢又破了、碎了。什麼又都沒了,還留下債務。 那天清晨,她看見她先生站在已經傾倒的家的後院。一個大男人眼淚一直掉一直掉,然後自己擦眼淚,手一擦,眼淚又掉了更多……。
她在信中說,作為他的妻子,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她說:「總裁,可不可以請你幫我寫封信給我先生,給他一些鼓勵。」 這封信看得我熱淚盈眶,立刻就寫了回信。我跟她的先生說:「你或許是一個非常不幸的人,失去了家,失去了事業,失去了許多有形的財產,但是我卻也看到了你擁有許多有錢有勢的人都得不到的富有。你擁有這樣一個懂事的女兒,願意為了家庭放棄學業;你更有一位這麼體貼的妻子,她如此關心你的感覺,深怕你無力振作,希望我來鼓勵你,希望帶給你希望與力量。」 面對命運那樣無情摧殘的這對夫婦,我的信多麼卑微。
我們落榜、我們失戀,我們被上司構陷、被同儕排擠,我們志不得伸、我們一分努力得不到一分收穫,我們頹廢了、就要放棄了。 但是我們不曾想過,有一家人被命運的手操弄著,在黑暗中連續兩次把根都拔除,那樣的挫折如何承受?就連對他們敞開心肺大喊一聲加油,都會被淹沒在滾滾的巨流中。
盡我的力量有時間便寫信,看到國外好的茶葉產品就寄給他們參考。我沒有想像到的是,幾年的光陰過去,這家人展現了驚人的韌性,他們不但又一次重建了家園,也重建了茶園。在裂縫的土地上,長出了向陽的新茶。
不時我會收到他們寄來新採成的茶葉,這家人正朝著精緻產品的方向努力。沏一壺茶,一心二葉在滾燙的水中緩緩舒展,我的心又一次熱了起來。他們一定不知道,他們是我心目中的天使。
3.天使小孩
關於九二一,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很多年前我因為手汗的症狀,到醫院做胸腺的開刀,一大早開刀房的門口就有很多人在等待,有些是等著開刀,有些則是一臉焦急的家屬等待自己親人開刀的結果,那時我太太陪著我。等我進了開刀房後,我太太看到有位母親在一旁不停地掉眼淚,看著一個年紀很小的小女孩被送進了開刀房。 我太太忍不住就去安慰那哭泣的母親,原來小朋友得到的是一種罕見疾病,一開始肌肉無力、肌腱的反射緩慢,最後肌肉一點一點的消失,直到骨化。
等到我從開刀房被推出來到病房,全身麻醉漸漸退去,呼吸時傷口還非常疼痛,我太太就急著告訴我,剛才在開刀房外遇見的事。 她說:「等你稍微好一點,我們一定得去探視隔壁病房的母親和小女孩,看看能否幫上什麼忙。」
隔天,我可以下床了,就忍著痛,跟她一起去探視。我看著那鎮日守著孩子的母親,擔憂疲累全都寫在臉上。我想既然是這麼罕見的病,除了已經有的治療,也許可以嘗試多方諮詢第二個意見的診治,而且她們家不在台北,車程奔波格外辛苦,就提出建議,安排她們住到亞都飯店,並請託我熟識的醫師幫忙做了深入的檢視。
這樣在幾位不同醫師的聯手下做了幾次醫療,雖然沒有使小妹妹的肌肉完全恢復。但幸運的沒再惡化,她們也就回去了埔里的家,之後很久沒有聯絡。
然後九二一地震發生了,地震那天晚上,我心裡頭立刻想起了在震央的她們,我試著打電話到她們家,但已經沒有人接電話,我只能暗自祈禱希望她們母女平安無事。地震後大家忙著救災,九二一不是中部人的事,這塊土地上的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那時台中永豐棧麗緻酒店的蘇國垚總經理跟我聯繫,他說災區缺乏食物,於是我就快速集合了台北的旅館業,把所有的救災物資集合到濱江公園,叫了好幾輛卡車,火速運到中部,然後由蘇總押車,深入災區發送。 當飯店同仁在那邊照料災民用餐,其中有位災民看到蘇總,就問他: 「你是亞都飯店的人嗎?」蘇總說:「是啊是啊……。」 那個人黯然的說:「我認識嚴總裁,你可不可以幫我告訴總裁,我的小朋友在地震時被壓死了……。」
我接到消息,一時之間無法言語。我想到人生的無常,生命真的是太脆弱了,好不容易逃過病痛,卻躲不掉天災。這小女孩讓我久久無法忘懷!等到又過了一些日子,有一次我到台中的大學演講,演講結束,正在幫同學們簽名的時候,突然其中有位女同學拿了一封厚厚的信交給我。她很客氣地說:「嚴總裁這個請你等一下看。」當時還有學生在排隊,我也沒多想,就將信收到口袋裡。 等我上了車離開學校,猛然想起這封信,連忙翻出來閱讀,原來交給我這封信的女孩竟然是那個小妹妹的姐姐。
她說:「嚴總裁,我妹妹已經變成天使了,但是我很想告訴你我們從來沒機會說的話,我媽媽跟我的家人都非常感謝你,感謝你對我們的關懷 … …。」我的眼眶紅了!我自認為什麼都沒做。
生命中隨時都有讓人感動掉淚的事,有時我會覺得為什麼我們不多做一點、多付出一點?當你看到因為你伸出的一隻手,也許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可是你所得到的竟然這麼多,你自己是最大的受惠者。
這並不是說因為你得到別人的感謝而覺得受惠,而是在同為人類的處境,我們必須共同創造人性美好互動的可能,我們同情、我們慈悲,當我們肯繼續對人付出關懷,這種美好就會存在,如此我們的社會就永遠會有希望,會有未來。
**********轉寄郵件**********
11歲可愛女孩
深圳的可愛女孩!(太棒了!保你笑开花!)
天才轮滑少女 "冯辉" 走红,被譽最牛"蛋蛋后"
http://v.qq.com/cover/6/6otbco8wv5dlgpe/F0010YgiLFL.html
********轉寄郵件********
不可缺少的朋友
美國作家艾德娜.布克漢娜(Edna Buchanan)曾說:「朋友是由自己所選擇的家人。」人的一生中除了家人以外,接觸最多、關係最密切的就屬朋友。/編譯╱朱蓉兒
擁有好的朋友,不僅能拓展視野,更可以是心靈的支柱及分享生活點滴的伴侶。而好朋友的益處還不僅於此。研究指出,健康的友誼遠比親密的家庭關係更能使人長壽,它還可以預防肥胖、憂鬱和心臟病等各種健康問題。但這並不意謂著朋友越多,才能幫助你渡過人生的低潮。
朋友對自己的影響力如此顯著,哪些才是一生不可缺少的益友呢?以下是專家所建議的8種益友類型。
童年夥伴
童年夥伴彌足珍貴,他們和你一起成長,了解你和你的家庭,你們會有共同的回憶和故事。逢年過節時寄張賀卡或打個電話問候一聲,找個機會一起渡假或建立數位相冊,或通過網際網路聯繫,能加強彼此的友誼。
新朋友
新朋友能啟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做人方式,引領你交上新族群的朋友,對於更換職業或找到戀愛夥伴都有潛在的幫助。在辦公室和健身房的公共課,都可以交到新朋友,孩子朋友的父母也可以成為新朋友。
一起健身的朋友
專家們認為諸如步行,打高爾夫球或跳舞,是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及長壽的好方式,有一個好夥伴能幫助你養成堅持運動的好習慣。康乃狄格大學研究了年齡在59~78歲的189名婦女,發現強有力的社會支持能使一項新運動持續1年。為了達到好效果,可以同健身夥伴共同設定目標,比如:一星期中4天要步行或慢跑5公里 。
配偶的朋友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臨床生理學教授肯尼斯.列奧納多(Kenneth Leonard)研究了347對配偶的社交圈,驚訝的發現即便是新婚第一年,夫妻雙方與對方的朋友互動越頻繁,幸福指數也越高。肯尼斯說,把你的配偶納入你的朋友圈中,對保持夫妻間的親密關係非常重要。
你的母親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大約有85%的成年婦女與母親有良好的關係。母女間雖無可避免的一定會有爭執出現,但母女親情總是強烈、互相支持和緊密的。
自己
當你對社會,對家庭都盡職盡責,扮演好一個好朋友的角色時,別忘了做自己的好朋友,善待自己。不斷地充電,做一個積極進取的人。可以在冰箱上寫上7件自己愛做的事,如讀書、畫畫、聊天等,每天做1件以犒賞自己,讓生活過得更多彩多姿。
一起旅行的朋友
不一定要是小時的玩伴或熟識已久的人,只要彼此相處時能感到舒適自在,盡情的暢所欲言,就是一起旅行的好搭檔。
說真話的朋友
對方說真話的意圖是對你有建設性的,這與惡意羞辱是截然不同的。當了解到愛之深、責之切的意涵,以及忠言逆耳卻有良藥苦口之效時,便會開始徵詢對方的意見。
**********轉寄郵件**********
擁有好的朋友,不僅能拓展視野,更可以是心靈的支柱及分享生活點滴的伴侶。而好朋友的益處還不僅於此。研究指出,健康的友誼遠比親密的家庭關係更能使人長壽,它還可以預防肥胖、憂鬱和心臟病等各種健康問題。但這並不意謂著朋友越多,才能幫助你渡過人生的低潮。
朋友對自己的影響力如此顯著,哪些才是一生不可缺少的益友呢?以下是專家所建議的8種益友類型。
童年夥伴
童年夥伴彌足珍貴,他們和你一起成長,了解你和你的家庭,你們會有共同的回憶和故事。逢年過節時寄張賀卡或打個電話問候一聲,找個機會一起渡假或建立數位相冊,或通過網際網路聯繫,能加強彼此的友誼。
新朋友
新朋友能啟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做人方式,引領你交上新族群的朋友,對於更換職業或找到戀愛夥伴都有潛在的幫助。在辦公室和健身房的公共課,都可以交到新朋友,孩子朋友的父母也可以成為新朋友。
一起健身的朋友
專家們認為諸如步行,打高爾夫球或跳舞,是保持身體和心理健康及長壽的好方式,有一個好夥伴能幫助你養成堅持運動的好習慣。康乃狄格大學研究了年齡在59~78歲的189名婦女,發現強有力的社會支持能使一項新運動持續1年。為了達到好效果,可以同健身夥伴共同設定目標,比如:一星期中4天要步行或慢跑5公里 。
配偶的朋友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臨床生理學教授肯尼斯.列奧納多(Kenneth Leonard)研究了347對配偶的社交圈,驚訝的發現即便是新婚第一年,夫妻雙方與對方的朋友互動越頻繁,幸福指數也越高。肯尼斯說,把你的配偶納入你的朋友圈中,對保持夫妻間的親密關係非常重要。
你的母親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指出,大約有85%的成年婦女與母親有良好的關係。母女間雖無可避免的一定會有爭執出現,但母女親情總是強烈、互相支持和緊密的。
自己
當你對社會,對家庭都盡職盡責,扮演好一個好朋友的角色時,別忘了做自己的好朋友,善待自己。不斷地充電,做一個積極進取的人。可以在冰箱上寫上7件自己愛做的事,如讀書、畫畫、聊天等,每天做1件以犒賞自己,讓生活過得更多彩多姿。
一起旅行的朋友
不一定要是小時的玩伴或熟識已久的人,只要彼此相處時能感到舒適自在,盡情的暢所欲言,就是一起旅行的好搭檔。
說真話的朋友
對方說真話的意圖是對你有建設性的,這與惡意羞辱是截然不同的。當了解到愛之深、責之切的意涵,以及忠言逆耳卻有良藥苦口之效時,便會開始徵詢對方的意見。
**********轉寄郵件**********
你會放風箏嗎?
太太太太太神奇了,一個人操控三個風箏本已不易,他還會表演特技 !就是藍天使 雷虎 還是神箭恐怕都瞠乎其後,真的是神乎其技,了不起!( 溫哥華之光)
Beautiful! Video runs for just over 5 minutes....very artistic and well worth your time to view and enjoy.
Ray Bethell, a resident of Vancouver, B C,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kiteflyers in the world. He controls three kites in a ballet set to "The Flower Duet"..... It is neat....
http://www.youtube.com/watch_ popup?v=nr9KrqN_lIg
**********轉寄郵件**********
http://www.youtube.com/watch_
**********轉寄郵件**********
德國漢堡小人國
驚嘆佩服!!
https://www.youtube.com/embed/ACkmg3Y64_s?rel=0
**********轉寄郵件**********
德國漢堡的小人國遊樂場 高科技的搭配
可以做到這麼細膩逼真的程度 真是令人讚嘆!
https://www.youtube.com/embed/ACkmg3Y64_s?rel=0
**********轉寄郵件**********
2012年9月17日 星期一
清大畢業生當屠夫
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 /今周刊2012/09/12
據統計,超過一萬三千名的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他們是為了體驗人生、旅遊觀光,或者學習語言?一位台灣打工仔告訴我們,他來澳洲只為賺錢;毫不考慮的,他以台勞自稱。以下就是他的告白。 【文/楊紹華】
在台灣工作兩年,存不到錢,身上還背著三十幾萬元的學貸,我到澳洲來,就是為了賺第一桶金,不用懷疑,也不必多作解釋,我們就是台勞!
我上晚班,上班時間是下午兩點半到午夜十二點。 我的工作是食品加工,在偌大的廠房裡,我站在迂迴曲折的輸送帶邊,使勁地把送過來的冷凍羊肉去皮;去完了,放回輸送帶,沒有皮的羊肉移動到下一個加工程序,我則繼續為下一塊羊肉剝皮。
在九個半小時的工作時間裡,每隔兩小時能休息一次,第一次十分鐘,第二次二十分鐘,第三次,大約是晚上九點,我有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終於,可以利用這次相對充裕的工作空檔吃晚餐,走到蒸飯箱,拿出上班前自己在宿舍料理的簡單便當,通常是炒飯。
我在澳洲,工廠位於南澳最大城阿德雷德;我來自台灣,今年二十七歲,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
這座工廠,說穿了就是一個屠宰廠。活生生的牛、羊運來之後,先被電暈,然後宰殺,屠夫一刀把牛羊的肚子剖開,內臟與血水「嘩」地一聲流到塑膠桶子裡。我認識一位同樣來自台灣的年輕人,負責拿著水管「清洗牛肺」,經常,他的衣服會被牛的血水染成紅通通的。
在這座廠房裡,估計約有六百人在同時工作著,其中,我想大約有一五○人以上來自台灣,其實,我們就是台勞。 幾年以前,聽到學長學姊談到他們的澳洲打工經驗,工作很辛苦,但總是工作幾周就自動辭職,把賺來的錢當成旅遊基金,坐飛機玩遍澳洲各大景點,錢花完了,再找下一份工作。他們說,來這裡是要趁著年輕「體驗人生」。
但我的心裡很清楚,今天我來這裡,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也不是為了交朋友、培養世界觀。我的目的很實際、很俗氣,也很單純,就是要賺錢。我曾經在台灣工作兩年,當銀行理專,但工作時間很長,三餐都在外解決,加上房租、給家裡生活費用、償還學貸等開銷,工作兩年下來,銀行戶頭裡的存款只有幾萬元,還有三十萬元的學貸背在身上。我想,如果繼續在台灣工作,這筆債務不知要等多久才能還清,遑論存到一桶金。
想要有錢賺得專注在「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 ! 據說,現在有超過一萬名台灣年輕人正在澳洲打工,當然我不會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但至少我身邊的台灣朋友,想的都和我一樣。 「在這裡認分地出賣勞力兩年,然後帶著兩百萬元回家。」我們是這樣約定的。
我的時薪有十九元澳幣,每周大約能賺八百元澳幣,差不多是新台幣兩萬四千元;一年五十二周,我的收入應該會有一二五萬元以上。照理說,每年存個百萬元並不算難。當然,前提是要「一直有錢賺」,而且,熬得下去。
要「一直有錢賺」,就得專注在「多數澳洲人不願做」的工作。五個月前我剛來這裡,天真的想要找一家餐廳端盤子,結果不到三天就被老闆炒魷魚,他說我的英文不夠好,但我知道,其實是一個澳洲本地的年輕小伙子取代了我。
很快的我認清事實,被歸類為第一級產業的「農林漁牧業」,才是我們台勞的金飯碗。這些產業的工作機會多半勞苦,所以很缺工,難怪澳洲政府說,必須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第一級產業資歷,才能申請「打工度假」簽證延長一年。
結束短暫的餐廳服務之後,接下來我去農場工作,每天清晨五點,我們在「工頭」家的門口集合點名,聽他分派今天的工作,然後,十幾個背包客擠進一輛破舊不堪的小麵包車,一站一站,工頭把我們陸續送到不同的農場。
我一度聯想到那種二次大戰電影裡的畫面,一群猶太人表情惶恐而疑惑的被送到一處一處的勞改營……,可能想得太誇張了,但這是我當時的真實感覺。
大致上,農場工作的時間是從上午六點到下午三點,中間約有兩次、每次二十分鐘的休息,我就在農場裡找個地方坐下,拿出自備的水壺和土司麵包,分別解決早、午兩餐。
比較起來,我喜歡現在的屠宰場工作;農場裡的風景固然是好,空氣清新,但工作地點和內容並不固定,搞得我每天都在充滿不安的心情之中起床:「今天是要拔蔥?整地?或者是要除草?今天的農場主人不知道脾氣怎樣?」
在屠宰廠裡,除了剛開始會因為噁心吃不下飯之外,其他倒沒有太大問題。由於上班的場所與內容固定,工作容易上手,與同事、主管的感情也比較融洽,不會遇到太嚴重的歧視狀況。
接受歧視是在澳洲的台勞必經的修煉. 說到歧視,在澳洲的台勞,接受歧視是必經的修煉。聽過比較誇張的案例,是工頭對台灣來的女孩子毛手毛腳,也聽過被惡意積欠薪水的、被圍毆的;也有被人稱作「黃猴子」,至於我,曾經車子從身邊開過去,一群小鬼頭不知道在叫囂些什麼東西,還朝我身上丟罐子。澳洲人愛喝酒,所以每到周五晚上,我們這種黃色面孔最容易成為酒醉年輕人的戲弄對象。
我是學經濟的,前幾天我查了一下,台灣的人均GDP差不多只有澳洲的三成,而泰國的人均GDP也正好是台灣的三成。我忽然驚覺,我們來澳洲當台勞,其實就像是泰國人到台灣當泰勞。難怪,在澳洲打工的年輕人固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這幾年人數增加最快的就屬台灣;我又驚覺,原來,澳洲人眼裡的台勞,其實就像是台灣人眼裡的泰勞。
**********轉寄郵件***********
人生的中站大清倉
我在人生的中站大清倉 /秋禾
今年夏天母親走了,母親在一年前得知自己患了末期癌症,從此她利用出院期間的斷續時光,努力整理身邊事物。
母親首先找來會計師,給我們的家產列成清冊,召開家庭會議分配妥當。其次,她打點自己所有衣著飾物、首飾,一盒盒紮理好,分給我們女兒、媳婦,衣服送給長年幫忙的歐巴桑和慈善機構,只留下幾件家居服和貼身衣物。
母親將自己全套作品寄贈圖書館,又出清多餘藏書,請里長轉送社區居民。她更憑極有限的體力,重新整頓家用品,一一明確歸位,給每個抽屜貼上標籤,以防我們尋不著。
最後,母親為自己整理一份簡要的自傳,又擬一份訃聞發送名單和喪葬程序表,再簽一張病危時放棄延命治療的切結書,工工整整排列好,一齊收妥在抽屜裡。母親走後,我們在悲痛中仍不致慌亂,以有限的人力,循序完成母親遺願,為她辦了一場莊嚴淒美的喪禮。 這一切都得感謝母親,因為她曾如此鎮靜的規畫自己人生的最後。
高齡社會的來臨,使老人人人自危。母親並不特別,事實上,近年來在日本的中高齡層間,就有一種「要走得乾乾淨淨」的說法,並且隱隱蔚為潮流。這種提前策劃人生終點的理論,並非消極或厭世,相反的,正因為日本是世界屈指可數的長壽大國,再加上少子化和小家庭制的影響,使老人即將成為這個社會最大的負擔。因此,逐漸人人自危,或者說人人自覺,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就連後事也不例外。
年六十八歲的愛子,每年都整理一次家產清冊,趁正月子女返鄉時給他們過目。 她過了六十歲之後,就實行「不買主義」,家裡只留最小限的必要用品。 這位女士並非清貧,她自年輕時物慾旺盛,年紀漸長卻領悟身外之無用,生活自然簡單了。
曾經著有《人生最後該做的事》一書的式田和子女士,更身體力行簡樸的晚年生活。她處分所有不再讀的書,定妥首飾古董的遺贈名單,整理好所有家族照片。
現年七十二歲的她,多年來除了食物、內衣和鞋子之外,極少再買別的東西。 在她潔淨的櫥櫃抽屜裡,擺著「死後聯絡名單」、「死後家中應辦事項」和她早已請人拍好的遺照。
人生五十大清倉,該捨就捨,才能換檔起步!除了「乾乾淨淨的走法」之外,更積極的理論是「人生五十大清倉」。 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老牌女星高峰秀子,她在五十歲時決定息影,從此洗淨鉛華,和老伴過著退隱生活。 她將原本九個房間的豪宅改成三間,處分所有華美衣裳,賣掉大部分家俱,只留一桌、四椅、二杯和二皿,又資遣原僱的二名女傭。 也許高峰秀子做得太過了,最後她的丈夫忍不住問她:「妳是不是看我是老古董,也想早點把我出清呢?」
然而,一位研究「生死學」的平山正實教授說得好,人活到五十歲體力就不免走下坡,會開始遭遇各種病痛。或是說,得越過一個個小小的「死亡關卡」,才能往長壽之路邁進。
因此,由生機旺盛的四十代進入五十代,不妨稍停下腳步,給自己的前半生做個結算,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健康狀態和財產現況。勉強的東西不要硬撐,該捨的東西就捨,如此才能「換檔」,重新起步,心情輕鬆的迎向下半生。如果說人生的終點是打烊,那麼五十歲時來個暫時歇店,給自己大清倉當不為過。
當然,已經不健康的人較健康的人給自己策劃終點的心情,完全是天壤之別,這需要當事人無比的勇氣和決心,不能相強。只不過,當一個人的人生落幕後,他留下的一切都會告訴我們,這個人生前著重物質生活?還是崇尚精神生活?
我很高興我的母親屬於後者!
**********轉寄郵件**********
病人的臨終照護
〈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口述/黃勝堅 整理/二泉印月
黃勝堅醫師,醫學院的學生都暱稱他叫:「堅叔!」近十年來,年年國內外上百場演講,散播「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醫病大愛。
除腦神經外科、急重症照護專長外, 黃勝堅 醫師於2003年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對於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有豐富的經驗。 最令 黃勝堅 醫師感動的事:病人往生了,家屬辦完後事,會特地寫信或打電話告訴他:「 謝謝黃 醫師,讓我家人安祥和有尊嚴的離世!」
第一次陪病人死亡
這個病人,44歲,體格很好,腦外傷住院。這個病人,我們從鬼門關前搶回來了,可是根據經驗法則判斷,以他的腦傷狀態,病人不會再醒過來,他將會變成植物人。
病人進來的前兩天,碰到的都是他太太,第三天我告訴她:「必須要做氣管切開術!因為妳先生雖然活下來了,卻將變成植物人,接下來,你們要有長期照護的心理準備。」
第五天,來了一位蒼老的阿公找我,在家屬懇談的小會議室,他冷不防地跪了下來,我趕忙扶他起來。
「我今年都88歲了。」老阿公抹著流不停的眼淚:「我老來得子,我老伴也86歲了,如果我的獨子成為植物人,要叫他們怎麼辦?」老阿公打開會議室的門,門外,老阿嬤帶著三個孩子,兩個是唐氏症,一個是紅斑性狼瘡,三個不到10歲的小小孩,怯生生的縮在一起。
「沒出事前,我兒子媳婦在台北做工賺錢,一個月賺兩萬八、一個月賺兩萬四,三個孩子我們兩個老的帶,現在要是賺兩萬八的成了植物人,那我們要怎麼辦?怎麼活得下去?我和老伴都是快要走的人了,剩下一個月賺兩萬四的媳婦,一個人要帶三個這樣的小孩子,我們真的沒辦法、沒有多餘的能力,來照顧一個植物人了。」
阿公哭得老淚縱橫:「你是醫生,你一定知道,一個沒辦法被好好照顧的植物人,全身這裡爛一塊、那裡爛一塊,身上長著蛆,痛苦不堪地拖著,與其讓我兒子活著受這樣的折磨,求求你高抬貴手,放我兒子走吧,也等於救救這三個可憐的孩子,求求醫生,你同情我這一家,真的無能為力了……,老的老、小的小啊!」
這下子換我心裡糾結百感交集了,以我們現在的能力,讓他成為植物人繼續活著,是絕對沒問題的,問題是面對這樣一家人,面對兩個哭得肝腸寸斷的白髮老人家,三個驚嚇到擠成一團的小孩,我救是不救?要堅持救下去,會害苦活著的人,往後的日子怎麼過下去?要是放棄不救,我將如何對自己的良心交代?
看我沉思不語,老阿嬤步履蹣跚走到我面前,她枯槁的雙手一拳拳搥向胸前:「在這個房間裡,沒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資格做決定,因為囝仔是我的心頭肉,我們如果還有辦法可想,我怎麼割捨得下?怎麼放得落?」阿嬤的聲音,嘶啞悲切;阿嬤的淚,在滿臉皺紋間潰堤,成串濕在衣襟上,卻也滴滴燒進我心頭。
從醫以來最痛苦的天人交戰,讓我呼吸困難。幾番深思後,我選擇只要俯仰無愧於天地、於良知,選擇尊重老人家的意見,讓他們簽了DNR。
病人要臨終了,我陪著這家人老老小小一起圍繞在病人床邊,老阿嬤全身顫抖,卻用雙手緊緊摀住嘴,不敢讓自己放聲哭出來。我心裡的難過,不亞於他們的生離死別,這是我第一次放手讓病人走,看著心電圖,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一直線,在心臟完全停止跳動時,老阿公拉著阿嬤,帶著媳婦和三個孫子,向醫護人員磕頭:「謝謝,謝謝你們,肯救我全家!」
扶起老人家的同時,一旁的護士也忍不住偷偷擦眼淚。有說不出的矛盾掙扎,纏繞在我腦海,不知道要怎樣來形容這樣複雜的思緒?我放手了,第一次;我努力的說服自己,我放了該放病人的手,可是心底,為什麼還是有說不出的苦澀無盡的哀傷呢?
是在積陰德? 還是在作孽?
在腦神經外科,我們成功地救回很多生命,其中也包含了植物人。 可是當面臨醫學與人力有所不能的極限,把腦傷病人救成了植物人,真的很讓醫師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家屬?有時候連自己都不免困惑:是在積陰德?還是在作孽?
以前年輕的時候,對預後的判斷較無經驗,面對困難嚴重的案例,總是先保命再說;等到變成植物人了,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家屬往往抱怨:「早知道不會醒,會這樣拖磨著,就不該硬要救下來受苦了!」
多年後的我,累積許多經驗,對於不好的預後,至少能夠給家屬較正確的訊息,讓家屬在醫療資訊對等的情況之下,做出最適當的決策。逝者已矣,活著的家屬,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頓失經濟支柱的弱勢家庭,問題不是唱唱高調之後,就能解決掉的,生活,真的很現實;不論是社會福利制度、或來自民間的救助,伸手能幫的忙,到底還是有限度的!
女兒跪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臘黃、肚子漲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醫生一看病人情況不對,馬上進行急救,準備插氣管內管,沒想到病人看來像個國中生年紀的二女兒立刻出言阻止:「醫師叔叔,不要幫我爸爸插管,他是末期病人。」
醫生聽了很不高興:「這樣還不要插管?那你們來醫院做什麼?」
像高中生的大女兒哽咽的說:「如果醫生你判斷我爸就要死了,那我們就帶他回家,我們還能幫忙他撐著,好好的陪在他身邊。如果說我爸爸還有一段時間,三四天或一兩個禮拜,我爸爸喘成這樣,我們姐妹沒有醫學專業知識,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醫生你可不可以先打個嗎啡,讓我爸舒服一點就好?」
「妳爸爸現在這樣,不急救,不插管,直接要打嗎啡,萬一一針下去人出了人命,那是要算誰的錯?」 喘得說不出話的爸爸眼神絕望,吃力的揣著大女兒手不停搖晃,大女兒再怎麼裝鎮定,也掩飾不了害怕:「我爸說他受夠了折磨,再也不要這樣喘下去,該簽什麼放棄急救的文件,我們都同意都簽。」
簽完DNR後,醫生說:「那我幫妳們爸爸找間病房好了。」 電話打到內科問,內科說:「他都已經這樣了,沒有什麼可治療了呀!」 打到加護病房,加護病房說:「滿床吶,一時之間也調不出床位來!」
醫生從病歷上看到外科曾幫這個爸爸開過刀,打電話把狀況說一說,然後問我可不可以收這樣的病人?「好吧,我收!」心裡也不忍那垂危的父親,和三個年紀不大的女兒們,只能窩在急診的走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受苦,卻又束手無策的抹淚乾著急。
病人送上來了,住院醫生一個頭兩個大:「主任你收這樣的病人啊?我們真的已經都幫不上什麼忙了,要怎麼照顧啊?現在要寫住院病歷,待會兒就得寫出院病歷了!」
資深的護理長更是直言:「這種病人,不用四小時就走人了。」
「這種事,請大家勉為其難吧,別讓三個姐妹太難過、太無助了。」我硬著頭皮說。
住進一間三人房的床位,其他兩床病人和家屬一看,流露出的神色,讓三個女兒難堪又不安。護士看了也覺很不妥,又回頭找我想辦法,總算喬出間隔離病房來,讓他們可以單獨相處。 「爸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妳們就在這裡好好的陪陪爸爸吧!」我實話實說,雖然為了她們爸爸,我被同事唸到臭頭,但也不能就丟下撒手不管。
我們的資深護理長還真神準,三個半鐘頭後,那位爸爸過世了。住院醫師忍不住搖頭:「看吧,收這種病人,住院病病歷才剛寫完,現在又要開始寫出院病歷了……」。
往生室推車來了,簡單的遺體整理後就往外推走,三個女兒跟在車後嚶嚶哭泣,經過護理站的時候,姐姐拉著兩個妹妹跪下去,向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磕頭:「謝謝醫生叔叔,謝謝護士阿姨,沒把我爸爸丟在急診走廊上等死,沒人管,沒人理,謝謝你們,謝謝。」
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被突來的震撼,震到寂靜無聲,剛還在碎碎唸的醫生悄悄低下了頭、護士眼眶泛紅;護理長忍不住跑出來,抱著三個女孩,輕聲的安慰,眼淚,卻也跟著掉個不停。
堅淑的感想
想想看,如果沒有病房收治這個病人,不願收治這個病人,讓這個爸爸真的死在急診的走廊上,你覺得這三個年齡不大的女兒,在往後的人生,因為這個事件,對人情世故,對這個社會的觀感,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差?甚至怨懟?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大家紮紮實實上了一課:我們雖然救不了爸爸的生命,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給了她們人性可貴的溫暖- 雪中送炭。她們就算孤貧一身,也不曾被遺棄、被不聞不問過!我相深信,老天爺讓我們穿上這白衣,賦予我們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基層社區照護,能夠照顧死亡,女兒們也不必千辛萬苦把父親送到醫院。看來台灣民眾要能夠壽終正寢,社區生命末期照護還有得努力!
**********轉寄郵件**********
口述/黃勝堅 整理/二泉印月
黃勝堅醫師,醫學院的學生都暱稱他叫:「堅叔!」近十年來,年年國內外上百場演講,散播「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醫病大愛。
除腦神經外科、急重症照護專長外, 黃勝堅 醫師於2003年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對於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有豐富的經驗。 最令 黃勝堅 醫師感動的事:病人往生了,家屬辦完後事,會特地寫信或打電話告訴他:「 謝謝黃 醫師,讓我家人安祥和有尊嚴的離世!」
第一次陪病人死亡
這個病人,44歲,體格很好,腦外傷住院。這個病人,我們從鬼門關前搶回來了,可是根據經驗法則判斷,以他的腦傷狀態,病人不會再醒過來,他將會變成植物人。
病人進來的前兩天,碰到的都是他太太,第三天我告訴她:「必須要做氣管切開術!因為妳先生雖然活下來了,卻將變成植物人,接下來,你們要有長期照護的心理準備。」
第五天,來了一位蒼老的阿公找我,在家屬懇談的小會議室,他冷不防地跪了下來,我趕忙扶他起來。
「我今年都88歲了。」老阿公抹著流不停的眼淚:「我老來得子,我老伴也86歲了,如果我的獨子成為植物人,要叫他們怎麼辦?」老阿公打開會議室的門,門外,老阿嬤帶著三個孩子,兩個是唐氏症,一個是紅斑性狼瘡,三個不到10歲的小小孩,怯生生的縮在一起。
「沒出事前,我兒子媳婦在台北做工賺錢,一個月賺兩萬八、一個月賺兩萬四,三個孩子我們兩個老的帶,現在要是賺兩萬八的成了植物人,那我們要怎麼辦?怎麼活得下去?我和老伴都是快要走的人了,剩下一個月賺兩萬四的媳婦,一個人要帶三個這樣的小孩子,我們真的沒辦法、沒有多餘的能力,來照顧一個植物人了。」
阿公哭得老淚縱橫:「你是醫生,你一定知道,一個沒辦法被好好照顧的植物人,全身這裡爛一塊、那裡爛一塊,身上長著蛆,痛苦不堪地拖著,與其讓我兒子活著受這樣的折磨,求求你高抬貴手,放我兒子走吧,也等於救救這三個可憐的孩子,求求醫生,你同情我這一家,真的無能為力了……,老的老、小的小啊!」
這下子換我心裡糾結百感交集了,以我們現在的能力,讓他成為植物人繼續活著,是絕對沒問題的,問題是面對這樣一家人,面對兩個哭得肝腸寸斷的白髮老人家,三個驚嚇到擠成一團的小孩,我救是不救?要堅持救下去,會害苦活著的人,往後的日子怎麼過下去?要是放棄不救,我將如何對自己的良心交代?
看我沉思不語,老阿嬤步履蹣跚走到我面前,她枯槁的雙手一拳拳搥向胸前:「在這個房間裡,沒有任何人比我更有資格做決定,因為囝仔是我的心頭肉,我們如果還有辦法可想,我怎麼割捨得下?怎麼放得落?」阿嬤的聲音,嘶啞悲切;阿嬤的淚,在滿臉皺紋間潰堤,成串濕在衣襟上,卻也滴滴燒進我心頭。
從醫以來最痛苦的天人交戰,讓我呼吸困難。幾番深思後,我選擇只要俯仰無愧於天地、於良知,選擇尊重老人家的意見,讓他們簽了DNR。
病人要臨終了,我陪著這家人老老小小一起圍繞在病人床邊,老阿嬤全身顫抖,卻用雙手緊緊摀住嘴,不敢讓自己放聲哭出來。我心裡的難過,不亞於他們的生離死別,這是我第一次放手讓病人走,看著心電圖,慢慢地、慢慢地變成一直線,在心臟完全停止跳動時,老阿公拉著阿嬤,帶著媳婦和三個孫子,向醫護人員磕頭:「謝謝,謝謝你們,肯救我全家!」
扶起老人家的同時,一旁的護士也忍不住偷偷擦眼淚。有說不出的矛盾掙扎,纏繞在我腦海,不知道要怎樣來形容這樣複雜的思緒?我放手了,第一次;我努力的說服自己,我放了該放病人的手,可是心底,為什麼還是有說不出的苦澀無盡的哀傷呢?
是在積陰德? 還是在作孽?
在腦神經外科,我們成功地救回很多生命,其中也包含了植物人。 可是當面臨醫學與人力有所不能的極限,把腦傷病人救成了植物人,真的很讓醫師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家屬?有時候連自己都不免困惑:是在積陰德?還是在作孽?
以前年輕的時候,對預後的判斷較無經驗,面對困難嚴重的案例,總是先保命再說;等到變成植物人了,整個家庭陷入困境,家屬往往抱怨:「早知道不會醒,會這樣拖磨著,就不該硬要救下來受苦了!」
多年後的我,累積許多經驗,對於不好的預後,至少能夠給家屬較正確的訊息,讓家屬在醫療資訊對等的情況之下,做出最適當的決策。逝者已矣,活著的家屬,還有好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頓失經濟支柱的弱勢家庭,問題不是唱唱高調之後,就能解決掉的,生活,真的很現實;不論是社會福利制度、或來自民間的救助,伸手能幫的忙,到底還是有限度的!
女兒跪
一個肝硬化末期的爸爸,全身臘黃、肚子漲得大大的、插著鼻胃管,由三個女兒連扶帶撐著,一路喘進醫院。
醫生一看病人情況不對,馬上進行急救,準備插氣管內管,沒想到病人看來像個國中生年紀的二女兒立刻出言阻止:「醫師叔叔,不要幫我爸爸插管,他是末期病人。」
醫生聽了很不高興:「這樣還不要插管?那你們來醫院做什麼?」
像高中生的大女兒哽咽的說:「如果醫生你判斷我爸就要死了,那我們就帶他回家,我們還能幫忙他撐著,好好的陪在他身邊。如果說我爸爸還有一段時間,三四天或一兩個禮拜,我爸爸喘成這樣,我們姐妹沒有醫學專業知識,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醫生你可不可以先打個嗎啡,讓我爸舒服一點就好?」
「妳爸爸現在這樣,不急救,不插管,直接要打嗎啡,萬一一針下去人出了人命,那是要算誰的錯?」 喘得說不出話的爸爸眼神絕望,吃力的揣著大女兒手不停搖晃,大女兒再怎麼裝鎮定,也掩飾不了害怕:「我爸說他受夠了折磨,再也不要這樣喘下去,該簽什麼放棄急救的文件,我們都同意都簽。」
簽完DNR後,醫生說:「那我幫妳們爸爸找間病房好了。」 電話打到內科問,內科說:「他都已經這樣了,沒有什麼可治療了呀!」 打到加護病房,加護病房說:「滿床吶,一時之間也調不出床位來!」
醫生從病歷上看到外科曾幫這個爸爸開過刀,打電話把狀況說一說,然後問我可不可以收這樣的病人?「好吧,我收!」心裡也不忍那垂危的父親,和三個年紀不大的女兒們,只能窩在急診的走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受苦,卻又束手無策的抹淚乾著急。
病人送上來了,住院醫生一個頭兩個大:「主任你收這樣的病人啊?我們真的已經都幫不上什麼忙了,要怎麼照顧啊?現在要寫住院病歷,待會兒就得寫出院病歷了!」
資深的護理長更是直言:「這種病人,不用四小時就走人了。」
「這種事,請大家勉為其難吧,別讓三個姐妹太難過、太無助了。」我硬著頭皮說。
住進一間三人房的床位,其他兩床病人和家屬一看,流露出的神色,讓三個女兒難堪又不安。護士看了也覺很不妥,又回頭找我想辦法,總算喬出間隔離病房來,讓他們可以單獨相處。 「爸爸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妳們就在這裡好好的陪陪爸爸吧!」我實話實說,雖然為了她們爸爸,我被同事唸到臭頭,但也不能就丟下撒手不管。
我們的資深護理長還真神準,三個半鐘頭後,那位爸爸過世了。住院醫師忍不住搖頭:「看吧,收這種病人,住院病病歷才剛寫完,現在又要開始寫出院病歷了……」。
往生室推車來了,簡單的遺體整理後就往外推走,三個女兒跟在車後嚶嚶哭泣,經過護理站的時候,姐姐拉著兩個妹妹跪下去,向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磕頭:「謝謝醫生叔叔,謝謝護士阿姨,沒把我爸爸丟在急診走廊上等死,沒人管,沒人理,謝謝你們,謝謝。」
護理站裡的醫護人員,被突來的震撼,震到寂靜無聲,剛還在碎碎唸的醫生悄悄低下了頭、護士眼眶泛紅;護理長忍不住跑出來,抱著三個女孩,輕聲的安慰,眼淚,卻也跟著掉個不停。
堅淑的感想
想想看,如果沒有病房收治這個病人,不願收治這個病人,讓這個爸爸真的死在急診的走廊上,你覺得這三個年齡不大的女兒,在往後的人生,因為這個事件,對人情世故,對這個社會的觀感,會產生什麼樣的偏差?甚至怨懟?
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大家紮紮實實上了一課:我們雖然救不了爸爸的生命,卻救了他的三個女兒,給了她們人性可貴的溫暖- 雪中送炭。她們就算孤貧一身,也不曾被遺棄、被不聞不問過!我相深信,老天爺讓我們穿上這白衣,賦予我們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的基層社區照護,能夠照顧死亡,女兒們也不必千辛萬苦把父親送到醫院。看來台灣民眾要能夠壽終正寢,社區生命末期照護還有得努力!
**********轉寄郵件**********
一杯清水 一碟辣椒
這不只是夫妻相處之道
也是全部人際相處之道
一杯清水 一碟辣椒
一個南方姑娘和一個北方大漢成了家,姑娘的口味清淡,大漢無辣不歡,
姑娘常去父母家蹭飯吃。
一天,姑娘的父親做菜鹹了些,母親一聲不響拿來一杯水,夾了一筷子菜,
將菜在清水裏涮一下後再入口。
忽然,姑娘從母親細微的動作裏領悟到了什麼。
第二天,姑娘在家裏做了丈夫愛吃的菜。當然,每一個菜裏都放辣椒。
只是她的面前,多了一杯清水。
大漢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清水裏涮過的菜,眼睛裏有微微的濕潤。
之後,大漢也急著做菜,但是菜裏面已找不到辣椒,只是他的面前多了一碟辣椒蒜蓉, 菜在辣椒蒜蓉裏蘸一下,每一口,他都吃得心滿意足。
為了愛,也為自己,他們一個堅守著一碟辣椒蒜蓉,一個堅守著一杯清水。
他們更懂得怎麼堅守一份天長地久、細水長流的愛!
**********轉寄郵件**********
也是全部人際相處之道
一杯清水 一碟辣椒
一個南方姑娘和一個北方大漢成了家,姑娘的口味清淡,大漢無辣不歡,
姑娘常去父母家蹭飯吃。
一天,姑娘的父親做菜鹹了些,母親一聲不響拿來一杯水,夾了一筷子菜,
將菜在清水裏涮一下後再入口。
忽然,姑娘從母親細微的動作裏領悟到了什麼。
第二天,姑娘在家裏做了丈夫愛吃的菜。當然,每一個菜裏都放辣椒。
只是她的面前,多了一杯清水。
大漢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清水裏涮過的菜,眼睛裏有微微的濕潤。
之後,大漢也急著做菜,但是菜裏面已找不到辣椒,只是他的面前多了一碟辣椒蒜蓉, 菜在辣椒蒜蓉裏蘸一下,每一口,他都吃得心滿意足。
為了愛,也為自己,他們一個堅守著一碟辣椒蒜蓉,一個堅守著一杯清水。
他們更懂得怎麼堅守一份天長地久、細水長流的愛!
**********轉寄郵件**********
日本公主-公開發言
日本皇室公主--KaoruNakamaru(中丸薰)_關於2012的公開發言
精采視頻: youtube:以下除大陸外世界各地可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FCnj_GjfdQ&feature=youtu.be
以下為土豆網:大陸可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dzG6_7Ew04/
1月2日,日本官方在Youtube網站上傳了日本皇室公主PrincessKaoru Nakamaru(中丸熏,明治天皇孫女)的一段視頻,此段公開發言是在一個演講會上的片斷,內容講述了有關她能夠看到另外空間,接觸UFO和與來自地心世界(地底人)的眾生進行溝通,以及她自己對2012年將要發生的一系列神奇事件的預見和感悟。
中丸熏相信2012年12月21日 之後的三天時間內,地球將揚升進入第五維度的新世界。在視頻中,她說:「有一個叫做『NURN』(光帶、星門)的地方,當地球通過這個地方時,三天三夜我們都用不了電,這將是完全的黑暗,看不見太陽、看不見星星、完全沒有光......」
中丸熏談到,人類的真正本質是光和愛,因為造物主就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之中。通過轉世輪迴,人們的身體留在地球上,但人們的靈魂將繼續存在。她說:「在災難來臨前,我們必須在物質和心靈上淨化我們的靈性本質。」中丸熏強調這點非常地重要。
她說:「縱使我們欺騙別人,但我們不能欺騙自己,我想那就是良心。每個人的靈魂都是造物主的部份顯化......,為了淨化我們的靈魂,從我們出生後,我們可以檢點下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所思所想……」
中丸薰簡介:
中丸薰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同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同大學東亞研究所。畢業後,走訪世界各國,在第一線上鑽研國際政治。以政治經濟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積極地與各國總統、國王會談,堅持民間外交。通過講演、著書、電視等,以正確的政治感覺,為推廣國際政治的大眾化,展開了一系列活動。
1973年,中丸薰在新聞週刊雜誌的電視專欄中被評價為「世界第一採訪記者」。同時華盛頓導報也稱讚「國際眼光敏銳、世界少有女性」。
1974年任通產省(相當於經委)審議委員。
1975年由侯賽因國王授予獨立榮譽獎。
1976年訪問阿拉伯酋長國,在海濱經歷靈光照射。
1980年~任外務省(相當於外交部)「海外廣報協會」評議委員。
1984年12月~在擁有全美380個頻道的PBS網絡上,開辦採訪專題節目-「FOLLOWINGTHE SUN」。採訪了眾多各界領導人士。
1985年「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Institute」在美國政府取得財團法人資格。
1987年~以紐約為中心、參加電視演出、開展講演活動。
1989年5月在紐約廣場飯店召開「第一屆世界和平國際研討會」。大會前一天、在聯合國就研討會的論題發表演說。通過記者招待會,得到100多個國家人士的贊同,為和平運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1989年12月以國賓待遇訪問蘇聯。
1991年~在歐美各國開展意識改革運動。
1994年~以東京為中心,以「世界和平與ONE WORLD」為口號,開始新活動。
1996年以國賓待遇訪問北朝鮮1個月。
1997年4月出版《黑的世界權利構造及人類的航向》,並藉此機會在全國各地開展講演活動。
中丸薰[著作]:
《對美外交、對中外交》(SimulBooks)
《追趕太陽-中丸薰半世紀》(文藝春秋出版社)
《作為人、作為領導》(日本實業出版社)
《黑的世界權利構造及人類的航向》(文藝社)
《明治天皇的孫女談黑世界及猶太人》(文藝社)
《日本將為黑勢力所支配》(文藝社)
引用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9/n3481615.htm
**********轉寄郵件**********
精采視頻: youtube:以下除大陸外世界各地可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FCnj_GjfdQ&feature=youtu.be
以下為土豆網:大陸可看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dzG6_7Ew04/
1月2日,日本官方在Youtube網站上傳了日本皇室公主PrincessKaoru Nakamaru(中丸熏,明治天皇孫女)的一段視頻,此段公開發言是在一個演講會上的片斷,內容講述了有關她能夠看到另外空間,接觸UFO和與來自地心世界(地底人)的眾生進行溝通,以及她自己對2012年將要發生的一系列神奇事件的預見和感悟。
中丸熏相信2012年12月21日 之後的三天時間內,地球將揚升進入第五維度的新世界。在視頻中,她說:「有一個叫做『NURN』(光帶、星門)的地方,當地球通過這個地方時,三天三夜我們都用不了電,這將是完全的黑暗,看不見太陽、看不見星星、完全沒有光......」
中丸熏談到,人類的真正本質是光和愛,因為造物主就存在於人們的內心之中。通過轉世輪迴,人們的身體留在地球上,但人們的靈魂將繼續存在。她說:「在災難來臨前,我們必須在物質和心靈上淨化我們的靈性本質。」中丸熏強調這點非常地重要。
她說:「縱使我們欺騙別人,但我們不能欺騙自己,我想那就是良心。每個人的靈魂都是造物主的部份顯化......,為了淨化我們的靈魂,從我們出生後,我們可以檢點下我們的言行舉止和所思所想……」
中丸薰簡介:
中丸薰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系、同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同大學東亞研究所。畢業後,走訪世界各國,在第一線上鑽研國際政治。以政治經濟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積極地與各國總統、國王會談,堅持民間外交。通過講演、著書、電視等,以正確的政治感覺,為推廣國際政治的大眾化,展開了一系列活動。
1973年,中丸薰在新聞週刊雜誌的電視專欄中被評價為「世界第一採訪記者」。同時華盛頓導報也稱讚「國際眼光敏銳、世界少有女性」。
1974年任通產省(相當於經委)審議委員。
1975年由侯賽因國王授予獨立榮譽獎。
1976年訪問阿拉伯酋長國,在海濱經歷靈光照射。
1980年~任外務省(相當於外交部)「海外廣報協會」評議委員。
1984年12月~在擁有全美380個頻道的PBS網絡上,開辦採訪專題節目-「FOLLOWINGTHE SUN」。採訪了眾多各界領導人士。
1985年「The International AffairsInstitute」在美國政府取得財團法人資格。
1987年~以紐約為中心、參加電視演出、開展講演活動。
1989年5月在紐約廣場飯店召開「第一屆世界和平國際研討會」。大會前一天、在聯合國就研討會的論題發表演說。通過記者招待會,得到100多個國家人士的贊同,為和平運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1989年12月以國賓待遇訪問蘇聯。
1991年~在歐美各國開展意識改革運動。
1994年~以東京為中心,以「世界和平與ONE WORLD」為口號,開始新活動。
1996年以國賓待遇訪問北朝鮮1個月。
1997年4月出版《黑的世界權利構造及人類的航向》,並藉此機會在全國各地開展講演活動。
中丸薰[著作]:
《對美外交、對中外交》(SimulBooks)
《追趕太陽-中丸薰半世紀》(文藝春秋出版社)
《作為人、作為領導》(日本實業出版社)
《黑的世界權利構造及人類的航向》(文藝社)
《明治天皇的孫女談黑世界及猶太人》(文藝社)
《日本將為黑勢力所支配》(文藝社)
引用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1/9/n3481615.htm
**********轉寄郵件**********
Affluenza富裕病
美國調查:繼承15萬美元以上財產的小孩,2成放棄工作,多數一事無成;他們得到越多,越不滿足,甚至失去奮鬥目標。這股「富裕病毒」正席捲全球,從美國、日本到台灣...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2005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2005年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
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一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 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410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1/5是由20至29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1478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
五分之一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320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十二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1/500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奇美創辦人許文龍4/27日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表示,他有二女一男,但三個子女現在還不知道,老爸到底會不會留財產給他們。他說:「我錢很多,留一些給子女到底要留多少?」這個問題對他而言,遠比經營事業還困難。不只有錢的許文龍覺得很難,對大部分中國人的父母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從事跨文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指出,包括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儒家文化圈,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至今我們民法的『父債子還』,還是延續這樣的『家族共產主義』精神。」
富留子孫種下惡果
孩子變得只知享受,不知義務 ~ 今年4/16日,台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28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30萬元!
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
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外國人稱台灣為Boss Land,因為台灣家族對子女高度的經濟支持,讓許多人不需要理性計算風險,就可以隨性創業。「因為得來容易,所以台灣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報酬率常算不清楚。」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教導正確用錢觀念,為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翟本瑞舉例,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 W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轉寄郵件**********
「好好待你的小孩,但不要給他們太多財產。」這是2005年一月,美國《商業週刊》出版的〈2005年最佳觀念〉專題〈The best 25 ideas〉,報導開始的第一句話。配合一張皺著眉頭、不開心的小孩照片,這句話格外引人好奇:為何要這麼慎重其事的談這事?
答案在文章中的一個單字:「富裕病」(affluenza)。
先前令人聞之色變的禽流感(Avian Influenza),讓大家看到富裕病的英文時,感覺好熟悉。沒錯,富裕病這一名詞是1990年代後期才發源於美國,由兩個單字「富裕」(affluence)和「流感」(influenza)合成,指那些由於父母供給太多,造成孩子過度沉溺物質,生活缺乏目標等後遺症。
童年富裕、長大負債,美國年輕破產族,每年增加16% 當美國嬰兒潮世代到達人生成就最高峰,即將擁著410兆美元退休,甚至將財富傳承給下一代的階段,卻突然發現,他們的兒女或孫兒女,正受到富裕病毒的威脅。
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的一項調查,2003年有31%的大學生,有超過三千美元的信用卡債,比2000年增加了67%;25歲以下因為負債而破產的人數,過去十年也以每年16%的速度快速增長(25歲以上破產人口的增加速度只是5%)不是因為年輕人沒錢,而是因為他們太愛亂花錢,所以,如今美國許多大學將消費性負債,列入學生退學的評量因素之一。
台灣也不遑多讓。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的最新統計,台灣所有卡債中,1/5是由20至29歲的年輕人所「貢獻」。他們主要用於購買奢侈品所積欠的現金卡、信用卡卡債,共計1478億元,相當於政府兩年的高等教育經費,或未來八年的全國治水經費。
而根據研究,美國的破產族當中,超過七成都來自於中產或者更高收入的家庭.他們的人生因為負債搞得一塌糊塗,並不是他們資源太少,反而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裕,甚至是太充裕了。
美國興起反思浪潮
五分之一富豪寧捐出財富不留給子女,今日的美國,百萬富翁在十年內成長了400%,對財富卻出現了反思的浪潮:2003年,哈佛大學募款人柯立爾估計,全美320萬名百萬富翁中,約有60萬人因擔心會寵壞子女而將捐出大筆財富。他說:「許多新富之家希望子女只享有中產階級的生活形態,好讓他們擁有快樂婚姻,並且養育快樂子女。」
那麼這些新富會留多少錢給子女?柯立爾表示,資產超過3000萬美元的富豪,會留給子女每人約150萬美元,這筆錢可用來買一幢房子,且受良好的教育。
連續十二年蟬聯《富比世》全球富人排行榜第一名的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則早在1999年時宣布,他和妻子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限制在一億美元以內。蓋茲目前的身價有五百億美元,卻只留下1/500給孩子,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對富裕人口也快速增加的華人社會而言,如何恰當的給孩子金錢、資源?正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首先,中國傳統上避諱談錢,其次,我們的傳統都還是留遺產給孩子,而非將財富留給社會。奇美創辦人許文龍4/27日在交通大學演講時表示,他有二女一男,但三個子女現在還不知道,老爸到底會不會留財產給他們。他說:「我錢很多,留一些給子女到底要留多少?」這個問題對他而言,遠比經營事業還困難。不只有錢的許文龍覺得很難,對大部分中國人的父母而言都不是簡單的事。從事跨文化,本土心理學研究的中研院院士楊國樞指出,包括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東亞儒家文化圈,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至今我們民法的『父債子還』,還是延續這樣的『家族共產主義』精神。」
富留子孫種下惡果
孩子變得只知享受,不知義務 ~ 今年4/16日,台南市爆出一家四口燒炭自殺的人倫悲劇,28歲的張智凱帶著妻子與五歲長女、五個月大幼女,輕易的結束四條寶貴的生命,自殺原因,只因為高中音樂老師退休的媽媽不借給他30萬元!
悲傷的母親,即便面對兒子指控「媽媽愛錢更甚我的生命」,深痛之餘,仍然替兒子說話,認為是媒體亂寫,「他其實很乖。」
老鄰居看到的則是,失婚獨立扶養張智凱長大的陳玉霞,在張智凱從小到大的成長中,只要是張智凱開口要的東西,幾乎沒有說不的。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吳明燁觀察指出,在這個家「呈現的似乎是孩子只有權利,沒有義務。」這個永遠只負責享受的孩子,最後走上的是富裕病的最惡後果。
外國人稱台灣為Boss Land,因為台灣家族對子女高度的經濟支持,讓許多人不需要理性計算風險,就可以隨性創業。「因為得來容易,所以台灣創業的年輕人投資報酬率常算不清楚。」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翟本瑞說,同樣的,在花錢時,年輕人也預期將來會從家裡繼承財產,而有恃無恐。
讓孩子走出「金鳥籠」教導正確用錢觀念,為自己負責
中國人常說「富不過三代」,但這並非打不破的魔咒;深入了解一些能夠富過好幾代的家族,對如何與財富相處,都有非常嚴謹的教養。翟本瑞舉例,德國最老的投資銀行梅茲勒(Meztler)家族,富過三代的秘訣只有一個:不讓孩子關進「金鳥籠」;他們的小孩上地區最普通的學校,每天走路去搭公車上學,與所有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吃同樣食物。
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沃爾瑪集團的華頓家族,已逝的董事長山姆.華頓(Sam Walton),奉行的財富教育核心理念是「勞動讓人有價值」。老華頓從來不給孩子們零花錢,他的四個孩子很小就開始「打工」,在商店裡擦地板,幫忙修補倉庫的房頂,晚上幫助裝卸簡單的貨物,老華頓則根據一般的工人標準付給他們「工資」。
**********轉寄郵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