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名人早逝之憂

國際觀察-名人早逝之憂
2015年歲末,接二連三讀到多人英年早逝的報導,高大英挺的影帝柯俊雄肝癌過世;叱吒風雲於90年代的吳德美在睡眠中過世,才69歲,先生朱安雄因有案通緝在身,連回來奔喪都不行;最有潛力的前央視主播方靜病逝台灣;最奇異的是才43歲的徐明,也是薄熙來的幕後金主,竟也暴斃獄中(很多報導稱是非自然死亡)。
這些人生前,至少在一段時間,意氣風發,享盡榮華富貴,也達到馬斯洛的人性需求最高層次──自我實現,有極大機會,更上一層樓,創造更多福祉,為社會貢獻更多心力,也可以讓自己人生更精彩。可惜這些人亦正亦邪,有多面評價。
名人早逝的例子,還不止於此,中國大陸媒體統計,富豪死亡率很高,2003年以來公開報導中,有72名億萬富豪死亡,19人死於疾病,占26%,是億萬富豪的第一殺手,過世時平均年齡48歲。更有甚者,其他15名死於他殺、17名死於自殺、7名死於意外、14名被執行死刑,都不是美好地結束人生。
在國外也不乏其例,1990年代末期,以交易電網起家的安隆Enron)能源,從默默無聞的公司驟然躍升為全美第七大企業,卻涉嫌買空賣空,董事長肯尼斯‧雷伊以及執行長史基林享譽一時,但是這個一千多億美元資產的公司,卻在一個月內宣告破產,經過二審後,董事長及執行長都得入獄,但就在聯邦警察要羈押雷伊到案,全美電視等著轉播時,他在家心臟病發死亡,令觀眾錯愕萬分,不知道是在觀看實境秀還是新聞直播。
名人、富豪、政壇領袖,生活充滿壓力,很可能得癌症、心臟病,是導致早逝的原因。名人比小人物對未來有更多的不確定性,成功時一飛衝天,失敗時損失多億萬倍,更有來自同業、各背景的人激烈競爭。而大部分敵人躲在暗處,伺機搶位,既要進攻,又要防守,壓力可想而知。
其次,很多名人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冷酷、專注、缺乏同情心、以自我為中心、無視於社會道德,例如一位專門開腦的頂尖神經外科醫生,他說:「在大腦這種複雜戰場上與死亡搏鬥時,情緒完全派不上用場,我對躺在床上的病人毫無感覺。」
我寫過幾個人的傳記,給我的印象很深的,倒不是他們的豐功偉業,而是他們到老後,回顧自己人生,心安理得,沒有陰謀詭計害人,也沒有對不起人的坦然。例如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受兩蔣提拔,但在晉升途中,難免有政敵。他和科技教父李國鼎有著瑜亮情結,但是孫運璿一就任行政院長,就馬上制定科技發展方案,委李國鼎重任,才有80年代末、90年代台灣經濟的盛況。而孫運璿從中風開刀後轉醒,第一句話就問李國鼎的近況,他依稀記得在中風前李國鼎向他辭行,要去美國開刀。孫運璿下台身影永遠讓人懷念,他以蔣經國的接班人之姿,中風住院,旋即辭去行政院長,專注復建20餘年,2006年以高齡94歲過世,他的毅力今天仍然鼓舞諸多中風病人。
半導體教父張忠謀在媒體報導中,總是一生順遂,進一流學校、一流企業,創辦模範企業,但他在美國及台灣也遭遇過很多委屈,例如他剛回台灣之時,因為工研院院長身分,成為聯華電子顧問,連自己的辦公室都沒有,去聯華電子開會時,只有會議室可用,他雖然不悅,但仍然幫聯華上上下下請命。任工研院院長數年後,他覺得新任經濟部長陳履安對他不盡支持,淡然請辭,全心發展尚在襁褓中的台積電,政經界耆宿王昭明說,「他遇到不被重用時,總是默默走開,開拓自己另外一片天。」
被稱為福州才子、歷任財經重要職務的王昭明,在他公務生涯結束時,曾寫「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這實在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在時間長河裡,再有名有錢也只是偶留趾爪而已,一意追求財富名氣,下台身影扭扭捏捏,甚至被人趕下,何時往前衝,何時甘於平淡,實在是人生最費思量之事。
**********轉寄郵件**********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