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台灣能做什麼?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用華語向群眾演講:
很棒! 很清晰的演講, 非常值得我們自省與學習! 尤其在族群和諧的部分, 台灣想要進步, 眼光要國際化, 心胸要寬大些


今日分享:很殘酷, 但是事實~撰文者:黃齊元 
全世界不能一年沒有中國,但可以一年沒有台灣!
我的浴室裡擺滿了各種牌子的沐浴精,經常用的一個品牌叫做瑰柏翠(Crabtree & Eyelyn)。 半年前,這個品牌被中資買走了,我心裡覺得怪怪的,之後就比較少用他們的產品,如同當初IBM被聯想收購時的感覺。 
現在我常用的牌子是法國的歐舒丹(L'Occitane)。這家公司非常注重中國市場,當初上市的時候特別選在香港,承銷商是我的老東家里昂證劵,但里昂四年前被中國大陸最大劵商中信併購了,台灣的子公司變成中資,差點被勒令關門,後來轉給法國母公司才解決問題。如果有一天歐舒丹被陸企併購,我也不會覺得意外。 
中國大陸對全球併購的狂潮,腳步不斷加快,以往第一階段目標是天然資源,第二階段著重技術的取得,現在轉向第三階段,標的是民生消費的領導品牌。 

在食的方面,美國最大的豬肉加工商Smithfield三年前被河南雙匯併購,中國大陸還積極在澳洲、以色列和英國收購食品和農產品企業。 

在衣的部分,山東如意買下了日本Renown,該公司擁有西裝DUrban等品牌,這也是我過去常穿的牌子,現在我改穿英國品牌。 

談到住的層面,這是中國大陸最有興趣的。過去幾年,有幾百億美元流入歐美房地產市場,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磯、倫敦和澳洲等地,數字還不斷上升中。台北市也有許多陸資擁有的房地產和商務酒店,都是改頭換面透過不同型式進來的。 

擴大到酒店投資,那更誇張,大陸安邦保險去年以19.5億美元收購紐約最著名的華爾道夫酒店。被中資買下後,美國總統基於安全理由從此不能再住在那裡。最近安邦又準備花140億美元併購擁有喜來登、W等品牌的喜達屋,直到最後一刻鐘才放棄。 

至於行的部分,由林書豪所代言的Volvo汽車,早就被浙江吉利汽車買下。談到電動車,特斯拉以外的領導品牌都來自中國大陸。 

上海著名的民企復星集團,其投資重點強調Health(健康) 、Happiness (快樂)和  Wealth(財富),非常典型的反映了當前大陸流行投資風格。 
復星近年併購了休閒連鎖酒店地中海俱樂部(Club Med),又買下著名的太陽馬戲團。除了這些大手筆外,他們還買了以色列雷射醫美器械以及用死海泥巴做成女性護膚產品的領導品牌。 
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中國大陸企業近期投資重點轉到內容方面。王健林買下了好萊塢傳奇影業,馬上因「魔獸」而大發利市;馬雲正計畫以70億美元收購派拉蒙。將來台灣進口的電影可能都是中資,現在政府還要限制中資染指媒體,豈不是白費力氣? 

幾年前,有一個美國人寫了一本書《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探討中國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現象,她試著一整年不用中國製造的產品,結果發現非常不方便。 

對台灣來說,當前危機在於中國大陸已從低端製造發展到高端技術。全世界最大的LED設備製造商德國Aixtron剛被福建企業買下,全球第三大機器人製造商德國Kuka則被大陸家電大廠美的併購。 

大陸要買就買最好的,美國對中國併購其高科技企業有所限制,大陸就將矛頭轉往德國和以色列。今年以來,陸企每周併購一家德企,搞得德國政府也不得不研究制定限制陸資法規。 

台灣一直喊要發展「離岸風電」,但最近一件事重創這個產業。我們強調「風機國產化」,和一家荷蘭公司簽約,準備技術移轉,但這家公司剛被中資併購,以致計畫被民進黨喊停,過去幾年的努力前功盡棄。 

上周台灣最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漢微科以1,000億新台幣賣給全球最大的 ASML,未來這種例子會越來越多。一個封閉的台灣,企業價值會不斷減損,企業家不願再投資,只想見好就收。 

未來台灣會有幾種情形:一流企業賣給外資,二流企業被中資入股(如果法令允許),三流企業本土合併(日月光和矽品強強結合算是例外),剩下的企業只能等著被淘汰。 
道理很簡單,台灣企業越不能和全世界最大的市場接軌,價值就越低;價值低就沒有籌碼去併別人,但反之對併購者來說就越有吸引力。 

1,000億台幣看來很多,其實不然,微軟剛以262億美元併購LinkedIn,聯發科現在的市值只有100億美元左右。假如有一天英特爾或高通要入股聯發科,我們該怎麼辦?英特爾已參股紫光20%,高通也和中芯半導體合資。 

漢微科被併,有人說台灣資本市場可投資標的變少了,完全正確。台積電市值佔台灣半導體產業70%,鴻海市值占NB/PC產業70%,把明星拿走,台灣其實剩下不多。 

台積電80%在外國人手裡,在美國市場上就買得到,中國大陸以微軟買LinkedIn的錢,可買到1/4的台積電,長期投資,完全合法,遠比對台灣文攻武嚇要更有效。 

台灣能做什麼?
第一、走出去海外併購,歐美有很多公司不願意賣給中資;
第二、本土業者加速整合,如日月光;
第三、和中國大陸合作,我們沒有什麼真正的領先,不合作只會困死自己。 
 
全世界不能「A Year Without China」,但可以「A Year Without Taiwan」。
台灣勞工不是多放七天的小確幸,而是可以每天都不用上班的大確幸不久就會來臨!
**********轉寄郵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